8月26日,由民生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21世纪经济报道联袂主办的2018民生财富价值投资峰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民生财富总裁马骅,21世纪经济报道执行主编陈晨星,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导、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北京和聚投资首席策略师黄弢出席了本次峰会,针对国际形势趋势研究,以及如何判断宏观经济走势、如何开展新形式的投融资业务以服务实体经济、如何布局未来的价值资产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有效探讨。
如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高投资带不来高增长。中国资本边际产出持续走低,再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等大规模刺激政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非常有限。
与此同时,当前企业和金融机构杠杆率偏高,而金融市场在去杠杆政策下信用收缩,使得金融系统整体相对脆弱。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下投资者信心受损,投资和贸易不确定性增加,导致金融市场承受很大压力。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认知国际趋势,以及国内市场的走势,变得至关重要。这也是预判后市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关键词”。
民生财富总裁马骅在致辞中指出,2018年,国内国外经济形势变幻莫测,是变动非常剧烈的一年,预判未来经济走向和形势,预判整个国内国外经济形势,尤显得非常重要。在汇率、房地产调控政策、互联网金融整治、去杠杆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如何进行大类资产配置的调整,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也考验着一个专业的管理机构。
21世纪经济报道执行主编陈晨星致辞表示,中国的发展目标其实非常具体,不仅需要富裕中国,更需要建设法治中国、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市场上有一句流行的话,叫“投资新中国”,这是投资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最近这一系列的政策变量都值得我们去精准的估量,或许可以平复很多朋友的投资“焦虑症”。
本次会议中,来自业界的两位重量级嘉宾就当下资本市场最热的问题亦做出了解读。
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导、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在会议上做了《召唤隧道尽头的灯火——从“贸易战”到“去杠杆”》的重要演讲,他认为,贸易战的本质是中美供给侧的竞争,贸易战推动了国际收支恶化,而宏观账户其实就是个平衡问题,国际收支恶化,只有对内收缩才能对冲找回来。因此,“贸易战”演变成“紧财政”也在情理之中。
在他看来,投资上要警惕杀估值的风险(风险偏好的挫伤);回避与补贴相关的、与产业政策相关的、与政府债务相关(PPP)的行业和股票;中国长期变化趋势是时间变慢、人口变老、人心变安,对生活的价值和生命价值的认知,对普世的拥抱,都是“美好生活”的诠释,这些决定着新时代下的产业趋势的演进,一定会大大不同于金融地产的“镀金时代”,因此波动中去布局符合长期基本面的医疗健康、生物科技、教育、食品安全、金融服务 Fintech 等等,这些产业的价值长期上升。
北京和聚投资首席策略师黄弢在会议上做了《新周期下的市场走势与价值投资新趋势》的演讲,在他看来,新周期下A股最小市值策略已经失效,流动性分化进一步加剧,因此在投资上,要坚持“价值在左、成长在右”的逻辑。
黄弢表示,第一,要坚定多头思维,看对大趋势才能赚大钱,战略上,做多中国是长期选择;第二,价值规律仍是中国证券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价值是守的前提,是安全边际之所在,价值不是严格量化的指标,而是一个所追求的模糊的精准概念;第三,成长是超额收益的核心。追求安全边际不意味着保守,A股的非有效性还将长期存在,还有很大的超额收益机会,追求成长是超额收益的核心来源,存量格局中亦将诞生越来越多的卓越企业;第四,要想在A股丛林中长期胜出,需要打造出真正适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力圈概念最重要的就是边界,没有边界的能力就不是真的能力。